世界讯息:打通初创科企信贷融资渠道(下)
□杨孟著
(上接6月7日本版同名文章)
运作方式
(资料图)
如前所述,这里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信贷融资渠道被打通,那么今日的初创科企,也许就是未来的高新技术领域“明日之星”,而政策性信贷支持工具,正是这条管道的打通者和这颗“明日之星”的遴选者与发现者。由此,在创设政策性信贷支持工具时,地方政府作为其中“看得见的手”,其主要职责是通过财政资金建立“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发挥政策性功能;保险机构作为其中的“市场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运用保险机制发挥信贷风险管理的市场功能。由于政府是信贷风险的最终兜底者,基于激励相容和防范道德风险的考虑,其信贷对象资格的遴选者当属政府而非保险机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初创科企信贷风险由其自身的成败(研发失败风险是最大风险)所决定,而自身的成败属于“不确定性”事件,而非风险事件,无法用概率来描述,也即无法用保险机制来管理“不确定性”。问题的关键是,意识到初创科企信贷风险背后的“不确定性”逻辑后,在创设政策性信贷支持工具时,作为“看得见的手”最佳搭档的“市场机构”,最合适的创设主体非保险机构莫属。因为保险机构可以借此引入保险机制,并赋予“不确定性”以模拟概率,通过模拟概率与真实事件“偏差”的适当性管理(“看得见的手”派上用场),使得不可保险的“不确定性”事件变成可保险的“不确定性”风险。
政策性信贷支持工具作为“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其框架结构和运作机理是地方政府以财政资金建立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保险机构为商业银行提供专属信贷保险;商业银行负责向初创科企发放贷款;若出现信贷违约风险,保险机构负责全额偿付商业银行贷款本金并承继违约贷款处置责任,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损失可通过保费补贴、税费优惠等政策性机制得以对冲,原则上不能让商业银行吃亏。保险机构若出现经营亏损(初创科企信贷融资保险保费收入和违约贷款处置收入不足以覆盖贷款本金的净损失部分),则亏损部分由资金池补偿。保险机构若实现盈利(初创科企信贷融资保险保费收入和违约贷款处置收入覆盖贷款本金后的净收益部分),则盈利部分按事先约定的比例一部分注入资金池滚动使用,一部分留作保险机构经营收益。
多重支持
政策性信贷支持工具应初创科企之需由“两只手”量身定制,在打通信贷融资渠道,助力初创科企发育成长和发展壮大过程中,将会带来多重效应。
首先,站在创新者报酬激励的角度。创新者的创新动力源自创新成果带来的报酬激励(创新收益回报)。创新者一旦成功,创新成果得到市场认可,市场便会慷慨地给创新者带来超出投入成本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更高的报酬激励。报酬激励的大小取决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安排,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安排又取决于融资结构安排。对于创新者来说,最理想的融资结构安排当然是,所有的融资均采用信贷融资等债务融资方式,这样既能满足融资需求又不会稀释股权,以便其独享报酬激励。然而“所求非所愿”,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能够得到AI、PE和VC等股权融资方式的青睐就算是万幸了,你不想让别人与你“同呼吸共命运”比登天还难。鉴于此,为初创科企注入信贷融资便利,让创新者“所求如所愿”,这对于激励创新,助力逃出“死亡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站在风险管理的角度。政策性信贷支持工具内置保险机制,可以共享内部信息,进而有效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效能。如研发责任险、研发设备险、创新失败险、专利险、意外险、雇主责任险等险种,与信贷风险息息相关,保险机构通过共享这些信息,可以大幅降低信贷违约赔付风险。因为“专属信贷保险”与其共享险种在定损理赔上是一体同源的,内置保险机制等价于信贷违约风险对冲机制。这正是保险机构所独有的其他创设主体无可比拟的最大优势。
再次,站在完善金融功能的角度。我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谭崇台曾在其《发展经济学》一书中提及,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经济学家哈根与100多位美国企业家进行了交谈,他们一致认为,“资本形成是由创新活动决定的,创新流引起资本流,而不是相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默顿也认为,金融的存在是“建立通道把那些科学技术的想法与人类发展融合起来”。政策性信贷支持工具,其实就是为“创新流引起资本流”和“科学技术的想法与人类发展融合起来”而搭建的一条链接“通道”。
最后,站在风险分担主体的角度。政策性信贷支持工具实际上是一种信贷违约风险由“银企”之外的第三方“买单”的机制,为初创科企量身定制政策性信贷支持工具,实际上也就等于事前确立“政银保”间隐形权利义务关系,以阻断和隔离信贷风险向金融系统和社会传导的制度安排。另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政府性基金和各种政府奖励、补贴等传统政策支持工具的替代,有利于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财政资金效能。(下)
(作者系民建湖南省财政与金融委员会委员、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标签: